27 11 月 大品牌電商都在做雙 11,我也需要跟進嗎?會賺得收益嗎?
雙 11 購物節原本是由中國電商「阿里巴巴」先發起的活動,透過拉長預售時間、舉辦晚會,營造出「節日氛圍」等一連串的包裝、行銷,讓阿里巴巴成功塑造出一年一度的大型電商促銷活動,到後來京東、天貓也開始跟進,近年來連台灣也吹起雙 11 購物的風氣。
今年 2020 年,光是天貓在雙 11 全球狂歡季期間的成交額,就突破約 2.1 兆元台幣!不只中國,台灣各大電商、百貨商場也在雙 11 檔期交出了不少好成績。
雖然面對這場大戰,各大品牌電商無不摩拳擦掌投入其中,但對於我們來說,是否也能得到一樣的效果?對於還在猶豫要不要跟上,或者已經做過、但不確定未來是否還要繼續跟進的品牌,以下針對幾個面向提出一些建議,給大家做個參考。
參與雙 11 大戰之前,先搞清楚雙 11 與消費者目的
阿里巴巴打造雙 11 購物節,就像可口可樂一手創造聖誕節老人的形象,他們把聖誕節塑造成一種儀式感,將消費結合娛樂,創造完全以消費為目的的節日,阿里巴巴也成功地讓雙 11 成為消費主義的符號。
在這波盛大的購物節日中,消費者買的是其實不是商品,而是一種歡愉。雙 11晚會請來眾多明星站台,營造出像過年般的狂歡氛圍,刺激消費者下單,讓消費者在感受到歡愉的過程中衝動下單,這為他們帶來一種滿足感。尤其在疫情的限制之下大家無法出國,面對免運、優惠折扣,自然要藉由消費來得到慰藉,做為一種補償作用。
延伸閱讀:行銷人必學!從 AISAS 顧客旅程模式解析消費者行為,才能留住他們成為你的忠實鐵粉!
削價競爭與複雜的遊戲規則帶來的隱憂
雙 11 玩的是廠商願意給出多少優惠,在消費者衝動下單的情況下,他們不見得是認同、喜愛你的品牌,只要越便宜越能吸引他們。但這樣的削價競爭可能導致惡性循環、打壞市場行情,為了壓低成本,有的廠商會使用品質更低的材質,久而久之,市場上充斥著便宜但品質低劣的商品,劣幣驅逐良幣的情形也會不斷發生。
當消費者買進不符理想中的商品,在雙 11 過後就會衍生出一波退貨潮,造成物流的負擔,對環境而言,不僅浪費了包材製造出許多垃圾,也在運送過程中產生巨量的碳排放;對電商而言,更是浪費了人力與時間成本。
有些店家為了跟進這波活動,會先抬高價格再打出低價折扣,但結果反而比原來還貴;或是大玩文字遊戲、生出一套複雜的玩法,使得消費者必須滿足各種條件才能拿到優惠,導致看得到吃不到,對於這樣的商業模式也漸漸失去吸引力,當買氣不如預期,這場大戰到最後也只會演變成電商之間自 High 的獨腳戲。
不參戰的另一種選擇,守住自己的底線
在這場盛大慶典中,雖然吸引不少品牌店商加入這場大戰,但也有出版商為表達對雙 11 的抗議,在 momo 購物上撤架,另外也有超過 20 間以上的獨立書店為了抵制削價競爭,在雙 11 當天歇業一天以示響應,表示這種無止盡的折扣,可能造成實體書店無法生存。
另外,中國網購平台「網易嚴選」在今年宣布退出雙 11 大戰,他們表示不玩複雜的優惠遊戲,也不會先提高價格再打折,而是選擇在雙 11 當天推出全年最低價,而且某些商品還能維持的最低價一整年,讓消費者享受到直接的優惠。
不玩複雜套路,反而能收獲更多消費者的支持與認同。
延伸閱讀:出版商撤架momo購物抗議雙11、超過20家獨立書店關店一日,momo怎麼回應?
先評估自己的角色與定位,再來決定下一步
如果要拚曝光、轉換,不是只有雙 11 檔期可以做,大家一窩風跟著做,不見得比較好,尤其是正在成長中的品牌,在剛起步的時候要做的並非跟著拚下殺、優惠,而是先建立起品牌的價值,秀出你的理念,以及具體拿出你的產品對消費者有什麼樣的好處,打造品牌需要長期的實踐,不能只是空口說白話。
至於已經穩定營運的品牌,並非完全不能跟進,只是要評估執行之後的效益,是真的有營收、有淨收益?還是在雙 11 過後不但要處理退貨,還得面對折扣與收益打平,最後白忙一場?
如果不想參與這場大戰,不妨避開大型促銷活動,可以另外創造屬於自家的購物節,例如:博客來打造了 7 號會員日、17 號樂購日、27 號讀書日等,走出屬於自己的路,提升消費者對你的認同與黏著度,說不定能有另一番收獲。